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教学科研 » 正文

体育及其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与使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5  来源: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作者: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浏览次数:679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学应当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大学的普遍期待,也已成为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要求。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是大学推行一流梦想的根基所在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坦陈:“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2014年2月,《浙江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披露: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抑郁、爱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越来越多;48.8%的受调查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015年11月26日,《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大数据报告显示:孩子挨打的原因依次是,“不听话顶嘴31%”“做错事闯祸20%”“作业问题16%”“成绩不好15%”“调皮淘气8%”“打架4%”。 2015年,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大学教育》撰文指出:大学生正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2015年,吕红艳等人的《博士研究生创造性特征之内涵及现状》的实证研究表明:博士研究生思维水平整体状况不佳,不足半数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创新思维较好,接近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他们的“灵感思维”水平较低或者没有信心,三成以上博士生对自身思维水平评价较低。 2016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对《文汇报》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教育的应试和功利已经到了极致。教育的功利,不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而且也让很多大学忽视了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不听话、顶嘴、闯祸、作业未完成、成绩不好、调皮、淘气,就要挨批、挨打;从小学开始就害怕犯错,中学生经不起挫折,大学生不会思考,博士生创新思维不够,那么,谈何创新人才培养?不具创新精神的人又如何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实现?恢复高考以来,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的现象就可能不断重现。

体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体育是一种游戏,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进行的竞争和拼搏,人类的成就动机、自我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得以满足。“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蔡元培的话道出了体育与健全人格的关系;“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刘延东副总理的要求道出了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锦涛的话道出了以体育人的重要意义;“体育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体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增强自我意识

创新需要独立的品格,创新人才是敢于承认自己、突破自我的人。清晰的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自我估计过高,常导致人格扩张、趾高气扬;自我估计过低,易导致人格萎缩,不敢正视自己。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即提高学生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体育运动,好比青年人成长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催化梦想,助燃激情。因为体育运动是竞争性的活动,不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参与者运动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好坏、人格魅力的大小,都需要在竞争中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体现出来。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参与者往往立即兴奋起来,能力与努力的较量、争取胜利的奋斗、对卓越目标的认同,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人的独立、自主的本质力量,自觉收获激情和理想,并向世人宣示“我就是我”,以个性优势获得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参与者任何细小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巨大的影响,使之赢得比赛或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把握自己情绪变化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继而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这一循环往复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发展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有关研究显示:每周三次课余训练的训练组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行动四个维度上与普通学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高于普通学生组。长时间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肥胖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使其对体重控制持有更为正确的心态,做事情更加自信、积极,促使其身心的良性循环发展。 “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这句著名的体育广告语,就是体育参与者敢于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个性写照。

2.强化自我管理

创新需要冷静理智,创新人才是敢于承认失败、经得起挫折考验的人。积极的自我管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放纵自己的情绪变化,常导致飞扬跋扈、行为失控;压抑自己的情绪变化,易导致抑郁寡欢、敏感多虑。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对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即提高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体育运动是在人为设置的“困境”中,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对手、环境) 困难的过程中,控制情绪、自我管理、超越自我。每一次参与运动就代表着一次尝试、探索和学习。面对体育运动中不可避免的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挫折、赞美与批评,使参与者逐步学会了调控情绪,以平常心对待之;逐步学会做到面对挫折,屡败屡战;面对胜利,从零开始;面对不公,冷静理智;使自己在一次次的获胜中体验成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成功和挫折中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和道德水准,学会调节和控制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伟大不是世界第一而是再次跌倒后再次站起”—这句体育广告语,揭示了体育参与者顽强不屈、败了再来的精神风貌。

3.提升自我激励

创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创新人才是有强烈竞争意识、善于激励自己的人。善于自我激励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有激情的工作,工作充满了乐趣和享受;无激情的工作,工作则是义务和苦役。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学生自我激励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境中,由于参与者面对同伴、对手和观众,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别人评价的对象,他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团队的荣誉,他的情绪体现最为直接和强烈。参与者往往需要绞尽脑汁战胜对手,追逐成功的喜悦;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避免失败的痛苦。在这一过程中,对参与者自我激励的要求比在其他情境中高得多,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都集中到了参与者自己身上,自我激励成了激励的最佳状态:“看我的”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久而久之,自我激励,充满激情的工作和生活渐成常态,强烈的竞争意识、创造才能被激发出来。而人只有在充满激情,享受工作的状态中,才可能展开自己想象的空间,创造创新。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智商明显高于未参加或极少参加运动的人;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者,其创造力及各项能力的总体水平高于不爱运动的人。

4.提高社会意识

创新需要和谐的氛围,创新人才是设身处地、求新善变的人。较强的社会意识对培养创新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关系交流直接而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由于运动兴趣所致、竞赛规则所限、比赛进程使然,参与者情绪时而高昂、热情,时而低沉、沮丧,每个人的个性优势凝结在集体中,塑造了鲜活的自我,并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和影响着别人的情绪。“没关系,再来”,这是人们在排球场上听到的和说的最多的话。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体谅与宽容、理解与互让、协作与共赢,体验着被助与助人的乐趣。相关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随着锻炼经历的增加,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提高。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要想创新和取得成就所必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体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涵,作用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发挥着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通过参与锻炼来增强体质,在感官上给人们以生命的刺激和美的享受,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参与竞赛来磨练意志,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参与体育来陶冶情操,完善人的自身并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自我激励;通过训练与比赛的结合,以团队合作张扬学生的集体主义,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由此, 我们看到了体育运动除健身强体外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

首都体育学院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使命

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体育院校,始建于1956年7月,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体育、服务社会,秉承“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坚持“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品建设、精致典雅”的办学理念,坚持“体育师资的摇篮、运动人才的基地、全民健身的引领、体育科研的前沿、对外交流的平台”的办学定位,弘扬“首善厚德、体健文博”的校风,“乐教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勤学苦练、励志图强”的学风,以体育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训练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经营管理、体育科研人才,为首都的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十三五”创新发展的要求,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理应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

1.宣传体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目前,人们对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与作用认识肤浅。作为体育院校,学校理当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广泛宣传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可以起到的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在体育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学生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体育展示和表演中,让学生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实战和比赛中,让学生懂得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在参与体育的情感体验中,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创新,追求卓越。例如:刘延东副总理所强调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不仅能够锻炼体质、塑造人格、培养智商情商,而且还能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体会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学生

首都体育学院作为专门的体育人才培养院校,具有教育类、管理类、文学类、艺术类等11个本科专业,体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学博士点。尽管培养的人才专业不同,特色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一系列体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遵守运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训在职教师对体育的重新认识

首都体育学院承担着“国培计划”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培训,成人教育对大学体育师资的继续教育,这些在职教师的体育知识、执教理念、体育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影响着体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希望通过培训使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对教育而言、对成长而言、对整个民族而言都具有严格的不可替代性: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失去体育,将失去人本,失去未来”。从而,“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

作者:钟秉枢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