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教学科研 » 正文

唐炎教授谈体育教学:有关体育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16  浏览次数:181

唐炎教授谈体育教学

有关体育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

作者简介:
       唐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全国运动训练教学联盟秘书长。
研究方向: 
       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
背景介绍
       如何准确把握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体育教师而言,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2017年4月,受上海市沈洪体育名师基地邀请,上海体育学院唐炎教授对名师基地教师做了一场关于认识体育课堂教学特征的讲座。讲座分别从体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分析方法、体育课堂教学的所属范畴、体育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提炼以及本质特征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体育课堂教学特征进行了探讨。讲座虽时隔已久,如今细品依然有所启迪。此番将讲座录音稿予以整理公诸同好,望与同行切瑳琢磨,为一线体育教师认识体育教学释疑解惑。
一理解体育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要点
        特征是指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体育是一门“以体育人”的学科,与其它认知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就物理空间而言,体育课堂更具开放性,活动空间不受封闭空间的限制,即使是室内场馆,学生的活动空间范围也要明显大于认知类课程的教学。体育课程实践性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手段,又决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师生间、生生间多种形式的互动形态,因而其师生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征。正确把握体育课堂教学的特征,将有助于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对于提升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都至关重要。
       要解析和找出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明晰本质特征的含义。而要明确本质特征的含义,则首先要了解本质特征与特征的区别。特征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通常用概念来表达。任一客体或一组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客体所共有的特性抽象出某一概念,该概念便成为了特征。通俗点来讲,特征就是指在一定的范畴内,某一个体(类别)事物区别于其他个体(类别)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则是指对事物独立存在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特征。换句话说,如果某件事物的特征归纳为五个,而五个特征中某个特征很重要,如果这个特征不存在,其他特征也会跟着消失,这就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人的特征包括生物性、社会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等。在所有这些特征中,创造性是关键,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创造性,与靠本能生存的动物就难以区分开;作为群体的人没有创造性,社会就永远停止不前。因此,我们可以把创造性认为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厘清了本质特征的含义后,要明确分析事物特征的方法路径。分析事物方法路径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定某事件所属的范畴,什么是范畴?范畴是高度抽象的统摄性很强的概念,比如物质、意识这都属于范畴性的概念。当物质具化为水、空气,这就是特指的概念。由此推论,体育课堂教学是诸多教学的一种,属于教学范畴。明确了事物所属范畴后,下一步要找到范畴内所有事物的共同要素,然后还要进一步比较不同事物在同一要素上的差异。例如,男性与女性都属于人类的范畴,因为他们都具备人这个范畴所包含的共同要素。但在某些同一要素上又有所差异,例如男性与女性的身材,只要一比较,男性与女性的特征就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要把握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的所属范畴,其次需探讨体育课堂与其他课堂在教学范畴内所包含的共同要素,接着要分析体育课堂与其他课堂在某个同一要素上存在的差异。
二寻找体育课堂教学的范畴
       体育课堂教学的所属范畴是什么?毫无疑问,不论是体育课堂,还是语文课堂,或者数学课堂,它们都属于教学的范畴。基于此,一般教学规律均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所以从教学意义上来看,体育只是学校众多教学科目之一,它与其他科目同属于教学范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体育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与语、数、外等学科相对等的作为课程名称中的“体”,第二层则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体”。五育中的“体”与课程名称的“体”是两个层面,学校体育不只包含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的任务也无法仅由体育课程独立完成。简单点说,学校体育中的“体”,一个是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体”,一个是具体课程科目中的“体”。语、数、外、体等具体课程科目中的“体”是一门课,学校体育显然无法仅靠一门体育课就能得以支撑。但在许多体育教师的观点中,会将体育课等同于学校体育,认为体育课承担了学校体育的所有任务。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体育课只是一门课,它的作用是有局限的。完整的学校体育既包含课内体育,还包含课外体育,只重视体育课,却忽视课外体育,显然无法实现学校体育的整体任务和价值。
       以前体育课2至3节,语、数、外4至5节,大家推断学生语、数、外的成绩之所以好于体育,是由于其课时要高于体育。但近几年,体育课时也在增加,有的地方增加到每天一节体育课,为何仍然没有看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明显增长?究其原因,除了语、数、外和体育学科本身的学习方式差异外,根本还在于学生放学后的课外学习基本都用在了语、数、外学科上,而花在体育上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试想一下,如果中小学生花在语、数、外学习上的时间也与体育课一样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程学习,语、数、外学科的学习成绩是否也可能会出现与体育学科相同的情况呢?因此,寄希望于体育课上所做的努力,去实现学校体育的整体育人价值和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体育课程已历经八次改革,却仍未解决中小学生学会1-2项运动技能的困境。
三体育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提炼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课堂教学要素的界定,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和七要素说等。但目前学术界对七要素说的提法更为认同,即课堂教学要素通常包括教师、学生、目标、课程(内容)、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都由这七个要素组成,只不过不同学科在这些教学要素上的体现有所差异,只要将体育课堂在这七个要素上的差异找出来,体育课堂教学要素特征也就了然于目。在七个要素当中,如果有一个要素的特质缺失,其他要素的特质也跟着消失,就说明这个要素是最重要的特征,只有厘清这个最重要的特征,才能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那么,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在七大教学要素中最具差异性的要素是什么?我认为是课程内容。
       体育就是一门学科,学科包含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学科。那么,既然是知识体系,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语、数、外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到底有哪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知识可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知识是指通过思维就能掌握的认知性知识。第二类则被称为操作性知识,仅靠思考无法掌握,而必须在某种活动和实践当中才能掌握。体育就属于操作性知识较强的学科。因为体育课程除了包含体育史、奥林匹克等认知性知识外,还包含最核心的操作性知识——运动技能,它反映了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根本特征,是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也就是说,体育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掌握,没有实践活动的参与,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体育课。
       另外,操作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在性质上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认知性知识基本是懂了就会了;而操作性知识,懂了不一定会,会了也不一定懂。以篮球为例,体育教师对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讲得头头是道,但一进行示范却无法作出有效的运球动作。再比如足球,有些教师踢球技术一流,但让他向学生进行讲解时,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相较于语、数、外学科等认知性知识,体育知识具有操作性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其必须具有操作的过程,体育课程的很多教学要素也随操作性过程而发生变化。例如,认知性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的身体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果身体不停移动,则属于扰乱课堂纪律。教师也仅限于讲台等有限范围内的动。但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要是不动(身体练习),就无法实现体育课堂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是不动,不做示范,仅靠语言进行讲解,就无法让学生直观的明白技能动作的学练方法,进而削弱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再比如目标这个要素,语文、数学等认知性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体育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质健康目标达成的前提是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才会有身体的能量消耗,才会使肌肉系统受到刺激,进而促进学生的身体增长和健康。体育课有这个功能,语文、数学没有这个功能,也是因为知识特征的差异。再看方法这个要素,语、数、外学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示范,而体育老师则必须示范,示范就是身体活动,是用动作进行展示,也正是课程体系上知识的操作性,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方法要素。
       由此可见,体育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差异就在于它作为一门学科,知识的操作属性更强。作为体育教师,要表现知识的本身,自身就要会,要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如果一名体育教师无法进行良好的动作示范,对自己所教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操作能力,不仅很难获取学生的尊重,其自身对体育教师的价值认同感也会大幅降低。例如,一个体育老师在每年的校内教职工体育比赛中只能坐冷板凳,打篮球不如语文老师,踢足球不如数学老师,打排球不如历史老师,那他作为体育老师的价值就会丧失殆尽。其他学科教师也会瞧不起体育教师,因为体育学科的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征,体育教师不会操作,或操作能力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是不可能获得体育所带来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即使懂得再多的体育原理和规则,但不参与体育,不进行运动技能的学练,也不可能获取令人满意的体育成绩。综上,操作性是体育与其它学科的最具差异性的要素,体育学科的价值,也正是由于它的操作性而展现。
四本质特征视角下体育教学思考
       1.关于教师的能力
       众所周知,目前一线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技能需求是“一专多能”,即体育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运动能力,要熟练、正确地掌握各种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在“多能”的基础上有所专长。但实际上,能熟练掌握2-3个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师就已凤毛麟角,要让体育教师什么都会基本是天方夜谭,正所谓“样样精通,样样稀松”,“一专”尚且难以实现,还要“多能”岂不妄想。可现实中,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授自己并不擅长甚至根本不熟悉的运动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某位体育教师被安排去教武术内容,但这位体育教师之前根本没有学习武术的经历,对武术的教学更是一知半解。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每次教授武术内容时,这位体育教师只能模仿教材上的教法指导进行单个技术动作的简单示范,对学生学练的及时反馈少之又少,当学生提出让体育教师演练一遍完整的动作套路,感受下武术魅力时,体育教师只能以身体不适为由予以搪塞,结果学生们在武术内容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始终未能领略教师的完整动作示范。试问,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缺乏及时反馈的状态,学生的技能学习效果和体育学习兴趣能好吗?理想的体育教学应该是体育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爱。
       2.关于学练方式的设计
       操作性并不只是按照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展开简单的操作,而要讲究操作的艺术。如果只是完全照搬教科书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实际环境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创新,尽管也展现出了操作性,但学生会感觉很枯燥。因此,一名真正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对动作技术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围绕某个项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例如,蹲踞式起跑,如果只是简单重复的按照常规的练习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一下就会丧失兴趣。相反,如果添加一些新的要素,比如竞赛或者器材,学生们的学练兴趣就马上会被提升。再比如,快速跑,一位体育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报纸,但并没有要求学生比谁跑的快,而是比谁在跑的过程中,报纸掉的次数少,掉的少的人获得胜利。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尽管体育教师没有强调学生跑快,但却强调报纸掉落次数,而要想掉落次数少,就必须跑得快,因为跑的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就越不容易掉。同样一个快速跑的教学内容,看上去似乎在比掉落次数,但实际上却并没有脱离快速跑的教学本质。再比如,某位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运球过人的教学内容时,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防守人设计,就是可以调整模拟防守人的高度和角度,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学练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学练模拟实战的应用性。由以上两个例子可知,同样一个操作性的知识,添加一些新的要素,就会使得这种操作性展现的更加充分。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将教学内容简单的呈现给学生,而优秀的体育教师则会在操作的过程中会设计和添加一些新的元素,让操作过程更具趣味性。体育教学设计核心是基于知识的操作性在组织形式和练习形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练效果。
       3、关于教学活动的安排
       体育课程知识的操作性是基于身体练习这个载体,体育课也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促进其他方面学习目标的达成,身体活动也因此成为体育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却未能准确把握体育课堂行为活动性这个特征。例如,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取集中讲解示范,学生分开学练,教师集合纠错,学生分开练习,教师再集合纠错的策略。而这种教学策略最大的问题在于停顿过多,忽略了体育课堂行为的活动性和身体活动练习的连续性。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除去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正式的身体练习时间本身就所剩无几,如果还总是被不断的中断,试问这样的体育课怎么可能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怎么可能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所需的身体活动强度?好比一场正式的体育比赛,如果每隔几分钟就让运动员中断一次,那这比赛还能看吗?所以,在体育课堂中教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活动性这个特征,尽可能减少练习的中断次数,保证学生一直处于活动的状态。
       4.关于教学环境的认识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体育课堂因其知识操作性和行为活动性的特征,教学环境也与其他课堂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便是体育课堂的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教学环境是开放和变化的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对于体育课堂的教学互有利弊。弊处在于环境的开放性给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例如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同一个操场和时间段同时有好几个班级在上体育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班级的所干扰。其次,这种开放性容易受到诸如光线、温度、空气变化、地面平整等因素的干扰,也给学生的运动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也具有相应的好处。其一,在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开放性有利于操作性知识的实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生活环境中的交往互动,在这种交往互动中又能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关于教学空间的流动
       课堂空间的流动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空间位置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身体活动练习的需要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尤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操作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学生和学生之间一直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每种变化也表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例如,在课程开始的任务布置阶段或集合整队的时候,体育教师通常是面向全体学生,处于一种一对多的交流形式。在组织小组练习时,体育教师通常是面向部分学生,处于一种个体对小组的交流形式。在进行个体纠错时,体育教师通常是面向个别学生,处于一种个体对个体的交流形式。由此可见,在体育课堂的不同教学阶段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交流形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如果将体育教学阶段以时间轴进行细分,甚至会发现,体育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一直在移动,师生之间的空间位置也一直在变化。因此,空间的流动性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意味着体育课堂上的人际关系交往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6.关于人际关系的多边
       在室内的文化课学习中,由于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固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而在体育课堂中,由于其教学组织形式的复杂性,使得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呈现多边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单人、双人、小群体、全班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转换,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不同的身体运动,学生不断地变换各种角色定位,经历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使学生间相互协同、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在体育课堂中初步体会和感受到社会交往。实际上,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体验的多边人际关系与其在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大体类似,有时候是与个体进行交往,有时是和群体进行交往,有时是作为群体与另一群体进行交往。在体育课堂中初步体会和感受到的社会交往,不仅体现了体育教学人际交往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7.关于教学效果的多元
       体育是学校所有学科课程当中唯一一门能够同时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的课程。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四个学习方面,还是高中阶段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无不体现着体育学科的多元育人目标。具体来讲,为实现体育学科的多元育人目标,体育教学分别要完成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增强体质与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和技术、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情操与文明修养以及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等任务。体育教学明显体现出既练体、又学技、又育心的多重教育效应,具有“增知识、强体魄、强意志、调感情”的综合教育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知识体系的操作性、课堂行为的活动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课堂空间的流动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和教学效果的多元性这6个方面,但其中最核心的特征当属体育教学知识体系的操作性,也正是操作性这个本质特征衍生了其他方面的特征。因此,要做好体育教学的前提是要牢牢把握住操作性这个本质特征,操作性的核心是动,动就需要操作,操作就必须自己要会。此外,在会的基础上还要会教,也就是能把自己会的操作性知识教给学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从知识的要素上讲,至少要掌握两个最主要的知识,一是做的知识;二是教的知识。例如,篮球教学,首先要精通篮球的运动技能。其次,需要掌握教授篮球技能的教学知识,要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这种操作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教的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必备的知识。体育教学走向精彩的必经之路是让体育教师教其所长,让学生学其所爱。只有做到这一点,我国的体育课才可能真正让体育教师获得体育教学的职业认同感,让学生获得体育学习的乐趣感,才能真正打破“学生上了十二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的百年困境。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