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教学科研 » 正文

清华现象|强制体育有助培养好习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1  浏览次数:61
 
清华大学第一个体育馆——西区体育馆(建于1916-1919)

 

 

如何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2018年4月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8年高等学校动商与健康中国论坛上,清华大学体育部书记马新东教授,作了清华大学体育教育中强制性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的报告,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共鸣。

清华大学体育部书记马新东教授在作报告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闻名于全国,“无体育不清华”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清华大学学制由5年变4年,许多课程相应缩短,但体育必修课却从3年变为4年阳光长跑每周至少3次,女生跑2000米,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男生3000米是体育必测项目;新生军训20天;从去年开始,清华大学规定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清华大学的这些规定都是强制性的,但马新东认为,正是这些强制性体育,明显改善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马新东介绍,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台阶运动试验测试不及格率入学前为52.6%,入学半年后,不及格率下降为7.2%,入学一年半后下降为3.1%。而良好率则从入学前的10.2%,入学半年后上升为36.8%,入学一年半后,优良率达到45.5%,学生的耐力素质明显提高。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入学前体质测试平均分只有57.5分,进入清华大学后,经过一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平均分提高到67.5分。

2018年清华大学校园马拉松(2018-04-14)

 

2013年教育部在北京8所高校开展的学生体质抽测结果,也验证了强制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正面影响。在男生1000米跑测试中,清华大学男生平均成绩为3分51秒,而其它7所高校的成绩平均为4分23秒;在女生800米跑测试中,清华大学女生成绩平均为3分45秒,而其它高校的成绩为4分08秒。2013年,首都高校体质健康测试赛上,在反映心血管耐力水平的台阶运动试验测试中,清华大学参赛学生的台阶试验指数优良率达到80%,而其它22所高校参赛学生的优良率平均不到60%,差距明显。


马新东认为,强制体育不仅仅是制度强制,还存在文化强制、环境强制,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氛围,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强制性运动干预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养成运动习惯。

2018年4月16日上任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清华大学2016级本科新生第一堂体育课”上分享自己的跑步经历

 

清华为什么青睐 “体育特长生”

 

2018年2月22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到:要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和上述政策不同,就在大家都在谈论中考、高考取消体育特长生政策时,清华大学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对体质测试成绩优秀者,除了国家规定的招生优惠政策外,还将给予额外的5分降分。


清华大学每年自主招生自主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为10到60分,对自愿参加体质测试成绩优秀者将给予额外的5分降分,对一个个体而言,这相当于8%到50%的优惠幅度。在1分就能挤掉成千上万人的高考独木桥上,拿出5分的优惠,无异于开通了一条快捷通道!


不仅如此,在今年具备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的279所高校中,清华大学的招生项目最多,有8个项目。清华大学在体育上的特立独行还不止这些。去年9月大学新生刚入学时,清华大学就成功地抢了一次镜,该校规定学生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寒窗苦读十二年,没想到进了清华还有50米的游泳池拦在面前,你不游过去,就拿不到毕业证。

说起清华大学的体育,扳起手指来还真是一桩桩一件件,新生“第一堂体育课”、新生20公里野营拉练、本科四年体育课、下午四点半“强迫运动”、每年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测1500米、每周参加2次阳光长跑、“赤足”运动会、人生启航毕业长跑……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在教育部前四轮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也一直稳居全国“体育学”前10位。


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体质还不如中学生,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好的办法,但有多少个高校能像清华大学一样把学生都拉到操场、赶到游泳池?


其实,清华大学这些特立独行,只是给了体育在教育中本应有的位置。体育是什么?体育是强身健体,体育是精神意志,体育是与智商、情商一起构成现代人完整人格的动商。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正是站在了智商、情商、动商三商一体的现代人才培养的高度上。


清华历史上的体育锻炼

 

近来,一则清华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游泳、否则不能毕业的新闻,引起众多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其实,正如学校体育部负责人所回应的,这个要求并非新举措,清华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过。清华大学对外证实,从2017级开始,该校学生必须通过游泳测试,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有特殊情况除外。清华大学认为,体育也是一种能力。事实上,重视体育是清华悠久的传统,体育锻炼蔚成风气贯穿了清华的百年历史。


  • 建校初期的“强迫运动”

 

早期的清华,曾以“三好学校”著称,这三好指的是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1911年2月拟订的《清华学堂章程》中,就把“体育手工类”列为学堂的十类学科之一。当时,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强迫运动”。1931年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曾刊载《清华二十年来之体育》,其中记载:

 

清华由宣统三年至民国七年期间,虽无体育正课,但实行强迫运动。其法:即于每日下午四时后,将全校各处寝室、自修室,以及图书馆、食品部等处之大门一律关锁,使全体学生到户外运动场,投其所好,从事运动。……此法行至民七体育馆已落成,体育课改为正课后为止,是为清华强迫运动时期。

1921年,《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介绍学校体育教育情况。


那时校园面积已有数百亩,而学生只有四百余人,所以要在绿树成荫、荒丘小溪比比皆是的清华园,找个地方“躲”起来读书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于是,当时担任体育部助教的马约翰一到锻炼时间,就拿着小本子,四处寻找学生,说服那些躲避运动的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为什么如此强调体育锻炼呢?马约翰曾深有感触地对校长周诒春说:“清华每年要送出一百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出‘东亚病夫’。”


为了督促学生锻炼、检查运动效果,学校提出了具体标准。1919年《清华一览》在“体育课程”篇章中,阐述了“体育实效试验法”,并规定试验注重的几点内容:甲、康健;乙、灵敏;丙、泅水术;丁、自卫术;戊、运动比赛时具有同曹互助之精神并能公正自持不求徼幸。1927年,《清华周刊》刊登教务主任梅贻琦的文章《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其中就体育讲到:


凡在校诸生,每学期皆为必修,学分固不算在学分总数之内,然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


近代体育教育家、时任清华体育部教师的郝更生也在1927年撰写了《十五年来清华之体育》的长文,其中同样谈到:“高级生赴美游学时,皆须经过以下两种试验,不及格者,即不能毕业”。两种试验,一是灵敏试验,二是游泳20码。

马约翰先生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著名学者吴宓和梁实秋,都曾因体育测试不过关而补考,吴宓还因此延迟了毕业和留洋。清华体育从来就不“温柔”。梁实秋后来在《清华八年》一文中,生动地回忆了强迫运动的经历和补考游泳的经过,并不无惋惜地说:“……可惜到了高等科就不再强迫了。经常运动有助于健康,不,是健康之绝对的必需的条件。”


  • “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保持了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劳卫制,即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这一年全校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同学达95%以上,只有病弱同学未参加。年末举行劳卫制验收,80%以上的同学达到及格标准,有25%的同学达到优良标准。1955年2月,《新清华》公布各年级男女生劳卫制测验计划,内容有体操、跑步、跳、掷、爬绳、游泳、引体向上、俯卧推伸等。

1955年,《新清华》刊登劳卫制测验计划。

 

校长蒋南翔身体力行推动清华体育,经常参加长跑活动。他希望同学们能100%参加锻炼,逐步争取做到除特殊原因以外,都通过清华锻炼标准才能毕业。为此,校务行政会议作出决议,“更改作息时间,集中上午上课”。校长办公室又专门发出《关于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通知》,要求:

 

为了更好地使同学们进行经常的体育锻炼,特规定在每日下午体育锻炼时间内:①不要开会,②不要安排学生看电影,③不要安排其它活动……

 

1957年11月29日,蒋南翔在全校体育干部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除了要培养青年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业务的人才外,还同时必须是体魄健全的能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1年3月9日,蒋南翔就健康等问题与团委干部谈话,其中谈到:“……‘要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提法还是合适的。”1964年1月4日,师生代表举行马约翰教授在校工作五十年祝贺会,蒋南翔在讲话中又一次号召全校师生“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每天下午四点半,操场上都活跃着同学们积极锻炼的身影。

 

从此,“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成为清华人的响亮口号。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下午四点半校园广播里都会响起:“同学们,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操场上、道路旁,到处都是积极锻炼的身影,整个校园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

 

清华重视体育运动,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运动技能,而在于爱国,在于全人格的培养。马约翰先生常说:“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2001年初,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校体委主任陈希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研讨会上讲话,指出“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真正体现‘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指导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的价值体系中,要坚持‘育人至上’的原则,即培养人是学校体育的最高价值。”清华大学做到了将体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2007年11月,校领导带头参加纪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50周年长跑活动。


新世纪到来前,清华本科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是否将过去的三年体育必修课相应减少?1998年,陈希召集教务处、体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力主大学四年应体育课不断线。这一主张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学校的批准,在学制缩短的情况下,清华的体育课时不减反增。2003和2006年,清华“游泳教学”和“大学体育”课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早已成为了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清华人终身的必修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坦言: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一种拼搏的气质、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正是当年在清华园养成的良好锻炼习惯,才使得他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他在清华每天都要跑3000米,被亲切地称为“风一样的男神”。如今在清华,不重视体育的校领导往往被视为“另类”

 

学校在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提高体育运动吸引力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1999年起,将“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扩展为贯穿全学年、涵盖多种项目、有广泛参与性的综合性体育系列活动,这一年全校学生有25866人次踊跃参赛。在百余个学生社团中,体育类社团占了三分之一,会员5000多人,列各类社团之首。马拉松是近年来群体活动的又一道风景线,每年有数千人参赛。遏制体能下降的措施详细而具体。同学们通过各自喜爱的运动形式,培养了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真正体现了清华全面育人的良好环境。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