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7  浏览次数:66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   聂东风  解 缤

摘要: 研究目的:立足身心健康合二为一的角度,探析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测评理论体系,以丰富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理论,促进大学生健康实践水平的提高。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编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测量与评定专家问卷调查表》,并对13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与分析: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内涵:依据协同学理论认为,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就是指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拉动效应,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衡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健康状态向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或能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特征: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绝对性,是指大学生健康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各自呈现出的优劣差异总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相对性是指大学生健康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呈现的协调一致的同步程度。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测量与评定:专家较为认可依据《标准》与《SCL90》来测量评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以身差心差为基点,体质健康或心理健康水平绝对高一个等级加2分来制定绝对发展得分标准,以身心两者差一个等级减1分,没有差异减0分制定相对发展水平得分标准,从而制定出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评定等级标准。

结论与建议: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审视人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拉动效应,促成二者均衡发展,最终培养身心倶健的大学生;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身心两个维度的优劣差异绝对性以及协调同步的相对性。通过《标准》与《SCL90》可以有效测量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具体的测量评分方法标准与评定等级有效合理,是测量评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可取的有效方法和标准。通过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风险的预警等工作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

 

 

 

 

 

四、论文正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聂东风1   解缤2

1.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2.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

    1.研究目的

    国内外的相关健康研究成果较多,为深化身心健康体系认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健康研究涉及的诸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因素,仍然是以因素还原分析为方法特征的还原论科研思路的产物,而相关健康研究主题在整体健康及健康各因素影响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研究目的有二:其一,立足身心健康合二为一的角度,探析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其二,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测评理论体系,丰富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理论,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实践水平的提高。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查阅研究国内外相关学生身心健康为主题的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资料,以在整体上把握学生身心健康主题研究状况和趋向。

2.2专家调查法

    在相关身心健康专家的访谈及指导下,研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测量与评定专家问卷调查表》,该问卷内容涵盖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各自测量指标、标准、评定等级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测量指标、评分方法、评分标准、评定等级等方面。同时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共计13位专家参与调查,其中6位专家认为有良好效度,7位专家认为有较好效度)。在此基础上,对13位在身心健康方面有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数据(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

3.结果与分析

    健康历来是世界各国卫生、心理、体育等相关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当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作为青少年集中地的学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自然倍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1][2][3]。众多学校体育相关工作者对健康的内涵赋予新的认识,并从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手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4][5][6]。相关研究也涉及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意义及发展途径等主题[7][8]。在国际上,相关研究者也十分关注身心健康中身与心关系、身心健康与环境以及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9][10][11],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人体的身体、心理、智力、道德、社会适应等诸多因素探析人体健康。而相关健康研究主题在整体健康及健康各因素影响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以身心健康协同角度,探析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测评理论体系。

3.1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身心关系与内涵

    身心健康涵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是指人生理组织,亦称躯体,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结构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是其它健康的基础。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12]。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生理学研究表明,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因此,在人脑的指挥下,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内涵为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互协调的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即良好的生理健康,利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否则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会导致心理健康的异常。同时,良好积极的心理健康,有益于生理健康,而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故此,人的健康只有身心倶健,才是真正的健康人。

    为了达成健康人身心健康完美发展的追求目标,构建健全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促进正向机制就显得愈发重要。身心健康协同发展中的协同二字在辞海的解释有协调一致、和合共同与协助、会同两层意思,故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指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发展。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即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3]。依据协同学理论,经分析认为,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就是指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拉动效应,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衡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健康状态向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或能力。大学生正处于学校教育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目前又面临着体质健康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内涵、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3.2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特征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等特点。据此分析,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突出表现为绝对性和相对性两大特征。

3.2.1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绝对性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绝对性即大学生身心健康绝对协同发展的特性,是指大学生健康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各自呈现出的优劣差异总和。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下同)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称《SCL90》,下同)等相关身心健康常用测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症状四个等级(对应身心健康的四个等级,本文以优、良、中、差四级简称予以替代)。身心健康绝对协同发展的这种优劣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优绝对优于良、中、差,良绝对优于中、差,中绝对优于差,且不同的等级呈现不同的绝对差异程度。大学生身心健康绝对性表明,身心倶健学生较之身心较差学生,表层表现为身心两个维度的绝对优势,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在生活质量、学习活力、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的良好水平与全面适应。

3.2.2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相对性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相对性即大学生身心健康相对协同发展的特性,是指大学生健康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呈现的协调一致的同步程度。依据《标准》与《SCL90》相关的测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可匹配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身优心优、身优心良、身差心差等16级水平。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这种协调一致程度具体表现为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维度不同等级间匹配的同步程度,这种同步是相对的,仅能表现身心健康相对的协同发展程度,不能完全表现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优劣。即优秀的身体健康与优秀的心理健康、良好的身体健康与良好的心理健康、中等的身体健康与中等的心理健康、较差的身体健康与较差的心理健康匹配水平均具有较好的身心健康相对协同发展水平,但前者的绝对水平明显优于后者。而其它的如优秀的身体健康与良好的心理健康、优秀的身体健康与中等的心理健康、优秀的身体健康与较差的心理健康、较差的身体健康与中等的心理健康等12种身心健康相对协同发展水平的协调一致同步程度具有差异,且不同等级间的匹配的差异程度有所不同,其各个水平的身心健康绝对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3.3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测量与评定

3.3.1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测量量表与指标体系

要促成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界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定义与探析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如何科学测量与评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就显得愈发迫切与重要。为了科学客观测量与评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本研究制定并发放回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测量与评定专家问卷调查表》。表1数据表明,所有专家极为认可以学生身心俱健视角测量评定大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这进一步印证了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对于身体健康水平,鉴于大学生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最后一个高峰期,体育相关工作者一般以体质健康来反映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尽管对于《标准》的指标体系及指标分值配比有一定不同看法,13位专家较为认可依据《标准》来测量评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专家也更为认可依据《SCL90》来测量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见表1)。据此,可以认可《标准》与《SCL90》分别是测量评定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和标准。

学校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史研究

水平

人数

指标

极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极低

身心倶健评定健康的重要性

13

0

0

0

0

体质指标体系

3

9

1

0

0

体质指标分值配比

1

10

2

0

0

体质指标总分评定等级

7

6

0

0

0

心理指标体系

8

5

0

0

0

心理指标评定等级

8

5

0

0

0

表1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因素测量评定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水平专家调查统计表(个)

注:体质指标与心理指标的测量评定分别依照《标准》与《SCL90》为准。

3.3.2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测量的方法与标准

在专家较为认可《标准》与《SCL90》可以有效分别测量评定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13名专家也较为认可《标准》与《SCL90》联合测量与评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见表2)。为了科学客观的反映不同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得分水平,本研究制定了如下的得分依据、方法与标准:

学生的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是由体质健康绝对水平、心理健康绝对水平及身心健康协同相对水平三者组成,三者之和的水平高低最终决定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水平高低。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中,较之于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相对水平,体质健康的绝对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绝对水平发展更为重要。这是由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总是向着身心健康倶健的完美状态迈进,而协同相对水平的差异在绝对水平体现之后身心不同等级差异的体现,这种差异是以低等级的一方滞后发展鲜明体现,这也决定了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得分方式不同。具体的评分标准为,以身差心差为基点,体质健康或心理健康水平绝对高一个等级加2分,不同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绝对得分水平以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应等级绝对得分累积得以体现。而身心协同发展相对水平以身心健康所匹配的具体等级差异予以体现,其中两者差一个等级减1分,没有差异减0分。这样,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匹配的16个水平均可以得到由身心协同两个绝对水平与身心协同相对水平三者相加获得的最后评分予以确定(见表3)。通过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测量与评定,大学生可以定位自己在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自四个等级匹配的16级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依专家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该评分标准具有较高的效度。表明其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方法与标准。

表2 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测量方法与评定标准有效性水平专家调查统计表(个)

水平

人数

指标

极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极低

《标准》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身心健康的方法

6

7

0

0

0

身心测量匹配的16级水平的得分标准的有效性

7

6

0

0

0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评定等级

7

6

0

0

0

3.3.3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评定

    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得分标准,制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评定等级标准(鉴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得分标准不是完整的得分区间,故本等级标准也对应采用非完整的得分区间),本研究将其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见表4)。专家对于该评定等级标准也有较高的认可度(见表2),说明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评定等级标准可以有效评价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

 

表3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得分标准

心理水平

等级/得分

体质水平

优秀(优)

良好(良)

中等(中)

极差(差)

优秀(优)

身优心优/12(6、6、0)

身优心良/9(6、4、-1)

身优心中6(6、2、-2)

身优心差3(6、0、-3)

良好(良)

身良心优/9(4、6、-1)

身良心良/8(4、4、0)

身良心中5(4、2、-1)

身良心差9(4、0、-2)

及格(中)

身中心优/6(2、6、-2)

身中心良/5(2、4、-1)

身中心中/4(2、2、0)

身中心差/1(2、0、-1)

不及格(差)

身差心优/3(0、6、-3)

身差心良/2(0、4、-2)

身差心中/1(0、2、-1)

身差心差/0(0、0、0)

注:括弧内的得分依次为体质健康绝对水平、心理健康绝对水平与身心健康协同相对水平

表4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评定等级

总得分

12分

8分或9分

4分、5分或6分

≤3分

评定等级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3.4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策略

3.4.1 探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机制

基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及工作者应当立足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身心俱健最优状态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系统、深入地探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认知水平、内部动力、外部环境等作用机制,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特征,科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在宏观政策方面予以干预调控,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协同发展水平。

3.4.2 建立联合多部门的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促进机构

在系统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建立校医院、体育部门、心理部门等多部门协作的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促进专门机构。教育相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测量标准,并加强学校的监测力度。在掌握学生各自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身心健康绝对水平差、相对差异较大大学生群体个人,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制定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相关的医疗、心理、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具体的干预方法与手段,卓有成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同发展。

3.4.3 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风险的预警工作

在全面掌握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总体趋向的基础上,国家相关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当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风险的预警体系与工作。该预警体系涵盖预警机制、类别、标准、办法和策略等内容。预警的分类包括团体预警和个体预警两大类,其中个体预警是团体预警的基础。个体预警标准制定应当充分考虑群体与个体、整体指标与单项指标、体质指标与心理指标协同性等差异,确保预警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科学测评,定期预警,以加强全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关注,最终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工作的良性开展。

4.结论与建议

基于身心健康的统一整体,更能客观反映人体生命健康的有序状态,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审视人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拉动效应,促成二者均衡发展,最终培养身心倶健的大学生。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身心两个维度的优劣差异绝对性以及协调同步的相对性。通过《标准》与《SCL90》可以有效测量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具体的测量评分方法标准与评定等级有效合理,是测量评定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的可取的有效方法和标准,也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特征奠定了基础。

深入地、系统地探究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机制,建立联合多部门的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促进机构,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风险的预警工作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水平。

 

5.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佘双好马国亮.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新特点与对策[J].青年探索,2010(5).

[3]高闰青.创新心理教育模式培养身心健康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4]曾承志.健康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

[5]杨剑田石榴 ,李红武等.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J]. 体育科学,2002,22(4).

[6]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6).

[7]周红霞.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6(2).

[8]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

[9]Iago Galdston.The Rel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1931,5(4).

[10]Triguero Mas,Margarital,Dadvand Payam et al.Natural outdoor environments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Relationships and mechanisms[C].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Publisher:Elsevier Ltd ,2015.

[11]Xu FRLiu WHSchmidlein R.Rel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9,80(1).

[1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1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jOpdsQ_S6d0pGXoHTlPacbEfgyWvWjJ-jRmFOB_Z-aSCM2n69px0_jFu3M73YvyzjYFcWhvici_eWEfOEzPuavGuGPRi2QZ_4wNXzDWTRG:2016-10-14.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