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文化的实践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3  浏览次数:81

作者:西安翻译学院   
马庆  程梦影  温博  韩长荣

摘要:本文以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为理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实践等方法,从保护“非遗”项目入手,探索民间体育的传承方法和途径,提出社会群体、大、中、小学发展传承的新思路,寻求民间体育艺术与全民健身运动的传承、发展,通过实践、努力,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及健身意识。具体梳理民间社火、鼓、鼓舞、腰鼓与秧歌等起源于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项目,从体育艺术文化与健身两个角度进行整理分析,弘扬优秀民间体育艺术文化,特别对那些既体现民族性、又融竞技性、娱乐性与艺术于一体的项目进行弘扬的态度,进而促进民间体育艺术在全民健身中的实践推广。

1.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体现在体育教学、课余活动和运动训练等方面,还能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体验各种运动所带来的直接经验,也体现在通过这些活动把人类长期累积的运动文化传播开来。

纵观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体育从无到有,从单一的体操到包罗万象的学校体育形成,从单纯的身体训练到让学生主动适应运动、理解运动这一发展过程来 看,运动不仅仅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更是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现今的体育教育趋向西化,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属低位,微乎甚少、使之我大中华一些宝贵的非物质遗产体育项目濒临灭绝。

研究从历史、文化、体育、艺术教育等方面进行。纵观体育课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现今的各级各类学校,均以教授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而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三跳、鼓舞、秧歌等在校园中越来越难以见到。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民族体育危机实质上首先应该是当今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抛弃传统文化,任何表面的繁荣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以学校体育教学为契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体术文化,让民族体育的项目在校园广泛传播,让其进入课堂,延伸课外,拓展社会。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对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文献分析法。

2.2具体实施

深入民族体育活动一线。摄影、访谈、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

在社会基层调研中,发放相关问卷调查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状况, 根据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将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并将搜集相关民族体育资料进行分析、归类。

3.结果与分析

 “终南山地带”界定是以秦岭山脉为轴线的南北两麓的广阔区域、山脉、河流与平地。它是华夏民族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极为悠久的人文历史,不仅是民族文化主要源头和主要传承之地,并且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构成核心要素的汇聚融合之地。[1]

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丰富的历史积淀,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间社火、鼓舞、腰鼓、秧歌等展示了体育艺术魅力所在。这些项目已成为终南山地带群众不可缺罕的生活内容,而由此衍生的不同文化,更是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中的瑰宝。从现有民间传统体育艺术文化分析,其具有独特风格、及内涵和健身价值。

3.1 终南山民间体育艺术追溯

3.1.1民间社火

“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传统性的群众娱乐活动,提起社火人们就会想起、高跷、旱船、舞狮和看起来摇摇欲坠的芯子,长安的冯村、上寨村、永杜

村等,每临年关纷纷紧锣密鼓,相互比拼耍起了社火。相传西安关中书院发起人,社火传承人柏景文、柏承祺、王根田,其中柏承祺老人的父亲,曾带领冯村社火队参加了北京民俗表演,他继承父愿,收集了社火谱,道具,资料,为社火的发展贡献了一生。

社火的起源到底应追溯到何年,就连七八十岁的传承人也说不清楚,社火起源于唐朝中期,自先秦起社火已成为民间最为主要的民俗活动。六朝时期这种报赛形式与佛教行象仪式结合,发展为社火游行表演。宋以后民间杂神淫词广为兴起,社火与庙会联系更为密切,而且与戏文混为一体,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就有过详细的记载。“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2] 社火有一定的流程:一是锣鼓喧天,对外传递信息,告知四方乡邻;二是激励表演者的积极性;三是参演人员全部到位。其中包括高桥、秧歌、旱船、舞狮等,除此外最不能缺少的是马牌子,(丑角)而丑角的伴相越丑越有吸引力,其目的是搞笑、轰场、维持秩序;最大的看点是芯子,(它以铁杆带卡子、均在2米以上)芯子各有特点。以装扮脸奇盈人,以包扎严密不露白为专长,所选扮相剧目文武兼备、古今皆有。

作为社火的灵魂的芯子,是在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钢筋,用花布,彩纸缠绕其上,按照剧目内容制做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把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顶端。芯子年龄3至6岁,少至1人多至10余人,可并立、叠置、倒立、转动、给人一种高层建筑、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芯子现已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为八抬大轿、车载、人背、穿鞋等;耍芯子的关键是既要造型美、玄、妙、又要安全第一,耍铁不露铁。[3]

在六十年代初期,仅有500余人的上寨村、冯村,能装台出十余桌的社火表演,真不知当年观众是如何评价的?现今两个村的社火表演以成为该村的品牌。且活跃在节庆及各大赛事的展演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值的庆幸的是,村民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时代元素,村寨相互交流、学习、切磋、传承、发展创新。

3.1.2民间鼓舞

“鼓”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和重要的民族符号,鼓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它从远古走来,一直和我们结伴而行,反映着人类的向往与追述,塑造着人类的灵魂,伴随着人类慢慢走向文明,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鼓文化早已融入五十六个民族的血脉之中。鼓是广大人民力量的展示,情绪的抒发,智慧的结晶,心灵的呐喊。鼓文化与其它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民族地区表现不同形式的美感,独特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为其鼓文化发展提供了艺术沃土。

民间鼓舞是中国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民族社会的生存空间。体现着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鼓舞”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不动产,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实践,鼓与舞是力与美的组合,是劳动人民抒发感情娱乐身心的民间活动,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

腰鼓属中国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失及时代的变迁,腰鼓在各个时代也想尽不同,不断发展。陕西最早代表性的属安塞腰鼓,它是一种民间黄土群体艺术,它融舞蹈、体操、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它表现了黄土地人民的豪放粗犷、刚劲激昂、铿锵有力、威猛雄壮、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宏大的场面,潇洒的动作,展示了陕北地域浓郁的文化信息,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4]

终南山地带腰鼓,汲取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纳各流派所长,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创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在省、市各类运动会上展示了别样的风采。近千人的表演,融腰鼓、鼓舞、民间伞头、扇绸为一体,加之多变的队形,错落的造型,点、线、面、高、低的视觉效果冲击。动作中的跑、踢、跺、垮、摆、跃、闪、转、摇、挥、扭展示了一幅时代动感的画面。腰鼓融众家所长,加入时尚元素,这种表演形式使人们忘却了烦恼、疲劳,增强了体质,达其健身功能。2016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陕西腰鼓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打出了陕西人们努力拼搏的精神风格,陕西的韩城行鼓、岐山转鼓、终南牛拉鼓、秦汉战鼓均在各赛事中有绝佳是表演。

民间社火、鼓舞、秧歌系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体育艺术项目,深入挖掘其资源,并广泛的传承、发展、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艺术传统文化,让这种极具民特色民间体育艺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锻炼乐趣和健康享受。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各方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民间体育艺术项目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和一些物种的消失,唤醒了人们的保护和开发意识,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项目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各类赛事中展现了无穷魅力。

3.2 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的文化内涵

“终南山文化”指以秦岭中段(亦陕西段)为祖国南北分界标志的山所荫庇、为屏障的,具有独特气候、地理条件的广阔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它与关中、陕南、陕北文化带,及周、秦、汉、唐先后建都的长安历史文化重叠,但又不为它们所能完全代替,比它们更为广阔、博大、丰富。它将中国北方及陕南山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政治文化与典籍文化、宗教文化与隐逸文化,紧密地包容、融合在自己的怀抱中,不仅具有广泛的兼容开放性,而且具有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创新精神。

终南民间体育艺术是中华民族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终南文化集儒释道之大成对体育文化的贡献,尤其是当今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古城,弘扬终南文化的融合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都有重大的借鉴与启示。纵观目前开展的各项体育运动,如:鼓舞、社火等,都可在终南民间传统体育中找到相通或相近的形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终南民间体育文化的灿烂辉煌。

3.3 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

民间体育艺术健身,来自于大众的亲身投入,它是一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每逢农闲、节日、集会,群众聚集在一起,用这种传统的艺术愉悦身心,抒发情感,并在敲敲打打,蹦蹦跳跳扭动身躯中品味健康的快乐,它雅俗共赏,合而为一,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又是对百姓休闲生活的丰富,进而民间体育艺术进入学校教育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尤其是填补了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短缺的空白。

民间体育艺术是全面锻炼和健全体能的运动,从其动作结构上以跑、跳、扭、转、闪、摇、跨,均体现了运动规的延伸,符合健身的特点。它以鼓舞的形式来表现,在多变的节奏中完成各种表演造型和难度动作,可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健康,提高人体的力量,柔韧及灵敏素质,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呼吸和消化系统等功能增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腰鼓运动量与强度有宽阔的适度选择,增强了体能、素质,它的运动量因人而异。经测试强度大时其心率每分钟可达150—180次,中强度时可保持在120次左右,小运动量时可达100次以内因此适合不同年龄的各个群体。

秧歌在全民健身时代,和谐社会,缔造社区文化,让人们在舞蹈中忘却烦恼,达其健身、健美、健心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效果。健康才是硬道理,每天跳一跳,身体更健康。[5]

民间体育艺术健身运动,可激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能抵抗抑郁和困惑等消极情绪,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由于这些体育活动没有人数限定,因此给人提供了一个交往、倾诉、宣泄的平台,使参与者锻炼时再重复的技术动作中,促进联想、思考、思维运动,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的恢复,有效的集中或转移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有利于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它的开展使天南地北的人们相互切磋技艺、交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协作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参与者的情商,大家有机会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得这项活动得到进一步的飞跃发展。

终南山地带的民间体育艺术,各项目均易学易记,各自有奇独特的项目特点,动作优美明快、热情欢畅。通过其身体运动的方式使参与者获得娱乐和健康,同时充分融入群体社会的满足感,让参与者在练习与表演中健身,体会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健康,朝气蓬勃;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全发展。民间体育项目,适合不同年龄锻炼,体能水平的人群的选择,便于推广及发扬光大。

3.4 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的实践与启示

民间社火、鼓舞、跳绳根植于民间,是一种民间的表现形式,每逢农闲、节日、集会,群众会自发的聚集在一起,用传统的艺术愉悦身心,抒发情感,在敲敲打打、蹦蹦跳跳中获得了健康,雅俗共赏,合而为一。既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丰富百姓的生活。活跃在健身广场的是来自最基层的民众,他们自觉自愿投入,各乡镇、村寨均具备了这种艺术发展的士壤。终南山地带的民间体育项目,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民间体育艺术文化,在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给人们生活代来了不可或缺的快乐。

3.4.1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的实践

3.4.1.1民间社火

社火,可谓是家喻户晓。冯村、上寨村、永杜村三足鼎立,每逢节庆,早早开始筹备。各村寨紧锣密鼓,暗地里较劲,一比高低;社火开锣环山路107国道西户路口、太乙宫镇、何家营等地段,被群众围的水泄不通,甚至交通中断,交警也无力回天,只有尽职尽责,安排车辆停靠、输导人群。各村寨的社火,在传承原有的技艺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各有特点奇招。在剧目、服装、动作上均有创意。表演中“动静结合,上下翻飞”。上寨村在表演中几对新人的加入,在终南山地带社火表演中属首创。

3.4.1.2民间鼓舞

被称为“鼓舞之乡”的户县,2010-2016年,两年一届的鼓舞大赛举办了三届,每当正月14-15,逾15万人参与的鼓舞大赛就拉开序幕,这里变成了鼓的世界,歌的海洋,欢庆的鼓舞、鼓乐、在敲打中边歌边舞,多变的队形,造型,让人眼花缭乱,现场的气氛红红火火,大家称之百姓的乐事,古都的一绝,在乡镇、社区、厂矿、作者亲临现场指导排练,把民间的伞头,秧歌、腰鼓、绸扇、鼓舞、融为一体,并在多项大型活动表演中,产生摄人魂魄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观众喝彩,得到了各界的认可。该县这一赛事,已成为终南山地带一张靓丽的品牌,各种庆典、迎宾、送客,大型活动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腾飞。

民间体育艺术文化,融艺术与健身于一体,融历史文化与现代体育于一体的运动,在大、中、小学中有着广泛推广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机体性大于个体练习和教学学习,换句话说更适合大型活动的展示。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要有创新意识,民族的传统体育艺术文化,需要去开发和引进,需要教育工作者亲历亲为,去宣传和推广,从而增添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恰是运动的魅力,深受同学们喜爱。

在中小学方面的尝试中也硕果颇多,在户县人民路小学,将少先队鼓号与鼓舞结合,编排出独特的少先队鼓乐,获得了首届西安市鼓号,鼓舞,鼓乐表演的特等奖。

在第九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上,西安后宰门小学民族打击乐团,演奏的《大唐六骏》惊起四座,掌声雷动。整个作品气势恢宏,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节奏跌岩起伏、人英马俊、相得益彰。指导老师和该校老师共同创编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朝气和儿童特点的鼓舞鼓乐的节目,在各大赛事、活动中深受好评、多家媒体报道。

2010年在西安市艺术教育师范校舞蹈比赛中,西安市70中学以绝美的编排、和谐的音乐、律动的鼓点,把人们带入了梦幻般的境界。充分展示了《情醉女儿鼓》的魅力,将今天的民间鼓舞文化融入了体育、艺术的范畴。

2011年9月,在西安市莲湖区第九届职工运动会上,31中以500人的强大阵容,把民间的伞头、秧歌、鼓舞、鼓乐相结合,以大气、壮观、排山倒海之势,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认可。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阳光体育”“阳光人生”打造了校园体育文化。陕西各市、区、县部分中、小学将鼓舞、鼓乐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编排了多样的模式和表演形式,并在各大赛事开幕式上展示出鼓舞的风采。

西安翻译学院地处终南山山麓翠华山下,数万名学子广受终南文化熏陶,如何将鼓、鼓舞引入西译大课堂,笔者进行了尝试。陕西打击乐团团长安志顺先生2013年5月应邀在学院终南大讲堂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演讲、表演;气势磅礴的鼓乐《秦王点兵》把聆听者带入到古战场上万马奔腾,雄壮威武的意境。

鼓舞表演震撼了全场,鼓文化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影响,现场热烈的气氛,高涨的热情、使了解鼓舞、学习鼓舞、表演鼓舞,成为众多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同年4月27日,西译第八届运动会上由教工,学生组成的气势磅礴的鼓舞队伍,拉开了“鼓震终南”运动会的“践行中国梦,放飞西译梦”的序曲。在继后几年运动会,在原有表演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龙,腰鼓,绸扇旗,与舶来品的轮滑,呼啦圈有机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给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艺术项目增加了新的血液。

该鼓队多次参加对外的公益活动,在宣传鼓舞文化的同时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受到了各界领导的好评。

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开场舞由鼓舞民间特色艺术形式组成,近600人组成的场面,展示了西安地区人民热爱生活,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西安地区四所大学参演,西安体院百余名学生用鼓舞展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闪耀全场。[6]

陕西高校林立,仅民办高校就有多所,很多高校已将民间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并进行了多年的实践。西安外事学院开设了打击乐课程,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各院校的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大型文艺演出中,对外交流活动中,处处展示了鼓舞文化的魅力。

3.4.2终南山地带民间体育艺术的启示

起源于劳动生活中的秧歌,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兼容舞蹈和体育项目的特征。在原项基础上保留、发展、改造、创新,为全民健身时代及和谐社会展示出亮丽的风景,人们在锻炼中达其健身、健心、健美、增进社会交往及情绪的效果。继校园集体舞推广后,秧歌载歌载舞健身,也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在社会推广的基础上,欢腾热烈的秧歌、腰鼓也融入了学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在开辟民族民间活动中所带来的欢乐和精神享受的同时,让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团队将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为己任,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求发展。精心编排富有时代气息和青少年特点的校园优秀民间项目小学的打击乐,中学的鼓舞跳绳,大学的中西结合的鼓、龙、轮滑、秧歌,均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彰显了体育教育的特点。众多支表演队参加大型的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高雅的气质与情操的同时,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民间体育是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享用,并融入和依附民众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集体、模式、传统性的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实践,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更好地继承、弘扬、保护其资源。终南山地带众多民间体育艺术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力挖掘传承其文化特征,形成“文明”“健康”的发展态势,并以独特的魅力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民间传统体育艺术项目,以人为本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完善,弘扬民间体育艺术文化,将其推向社会,引进学校,深入课堂,延伸课外,拓展社会,让民间体育和全民健身相结合,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民间体育是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享用,并融入和依附民众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集体、模式、传统性的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实践,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更好地继承、弘扬、保护其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体育贯穿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体育的宗旨,人文精神,通过各级各类的比赛、娱乐、竞技达其健康,抒情,养性之目的。它是民众所创造并为之传承与享用,融入和依附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体育文化、一种生活文化。

本文从教学改革入手,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以体育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为载体,以体育俱乐部与社团相融、社会实践与课堂结合。

多年的运动开幕式是成功的范例,并为学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用体育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课程改革入手,探析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改革中求发展,打造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在运动中得到健康,在参与中快乐成长,阳光体育与校园同行。

终南山地带众多民间体育艺术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力挖掘传承其文化特征,形成“文明”“健康”的发展态势,并以独特的魅力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民间传统体育艺术项目,以人为本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它与全民健身结合,即锻炼身体又使民众对其有崭新的认知,从而激发喜爱与认同,是乐意从事的趣事,同时也推动了两者有机结合。

4.2建议

4.2.1我们呼吁国家和社会着力于弘扬民间体育艺术文化,将其推向社会,引进学校,深入课堂,延伸课外,让民间体育和全民健身相结合,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2.2各级领导从政策、经济、人力、物力给基层创造条件,举办各类民间体育艺术培训班,确立和完善其在全民健身运动机制、保证措施等,使民间体育艺术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得以推广。

4.2.3建立以健康为宗旨的民间体育艺术培训机构及社团,培养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

4.2.4学校是民间体育艺术开展重要场所,从娃娃抓起,将其引进学校教育中,推进其体育艺术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民俗体育艺术走进课堂、延伸课外、拓展社会。

5.参考文献

[1]赖伯年.终南山地带是华复民族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1(2).

[2](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M].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3] 长安县志编篆委员会.长安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谢中萍等《体育腰鼓的价值透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2012(6).

[5]韩长荣等《从“非遗”视阈探索陕西民族体育艺术的实践与创新》(M)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2

[6]韩长荣等《终南民间鼓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4(2).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