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对大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8  浏览次数:255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   李艳茹  胡小岗

摘要:在总结了运动技能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162名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了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存在显著影响(P<0.01);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存在显著影响(P<0.05);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运动素质、自我效能均与体育技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主要是受运动素质的影响,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7; 运动素质、自我效能都对体育技能水平构成了显著的回归效应,运动素质可以解释48%的体育技能水平变异。 自我效能能够解释23.4%的体育技能水平的变异,剔除运动素质的间接影响后,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变异的解释程度为7.6%。

 

 

 

 

 

 

 

 

 

 

 

 

 

 

 

 

 

 

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对大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

李艳茹,胡小岗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己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1]。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内驱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过程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执行和掌握过程,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进而使其参与体育运动成为终身教育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的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提高其积极性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因素决定了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并对其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运动素质和自我效能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焦点。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人的心理方面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主流和热点,而对动机领域中的自我效能的研究则是热点问题之一,逐渐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自我效能的概念一经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学者们进行研究,随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体育工作者们就对其抱以极大的热情,并将其应用于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之中进行相关研究。然而,就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的诸多学者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去,更多关注于对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和健身活动的研究。国内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领域与心理健康领域,体育教学领域中的成果主要是自我效能对学习行为、学习目标、成就动机以及教师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自我效能和运动素质对大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

运动技能的学习历来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即学生对其学习和完成体育技术动作能力的信念,对其学习运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自我效能会使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时,有效地控制分散注意力的思维,加强努力,提高学习和练习的坚持性,增加认知投入,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 [2-3],从而增强运动技能的学习。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水平有较高回归效应[4]。信息加工理论因其较好的阐释了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而成为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影响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是行为动因和运动素质。而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行为动因的中心机制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信念是个体动机、情感和行动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决定成份。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5];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有学者指出,要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学生既要有成功的能力和技能,又要有成功的愿望和自信[6]

运动素质是指机体运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机能的发展水平[7]。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操作完成主要由运动素质状况决定,运动素质越好,行为操作完成的情况越好,从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相反,学生的运动素质越差,行为操作完成的情况越差,自我效能水平越低。

可见,运动素质与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以往的研究很少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够准确。本文通过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研究,确定运动素质和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水平各自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陕西师范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62名,男生114名,女生48名,平均年龄20.32岁。

   2.2 测量量表  

    自我效能量表根据东北师范大学高旭老师的老年人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量表结合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特点编修而成,量表采用5级评定。在两个班的学生(42名,其中男生23名,女生19名)测试中,α系数效度为0.73,一个月间隔的重测信度为0.78,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

   2.3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由研究者担任主试,在请被试正式填写问卷之前,简单地说明目的及答题方法。确信所有被试都明白指示后,正式开始填写问卷,给予足够的时间。运动素质的测量男生采用巴罗运动能力测验,女生采用斯科特运动能力测验均在学期初上课时进行;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以当学期体育课每个项目技评、达标总合的平均成绩为指标。

2.4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经由PASW Statistics 18.0 作分析处理

    3  结果

    3.1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的方差分析

    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见表1):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存在显著影响(P<0.01);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存在显著影响(P<0.05);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表1. 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的方差分析

学校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史研究

 

自我效能

体育技能水平

SS

df

MS

F

Sig.

SS

df

MS

F

Sig.

运动素质

74.492

2

37.246

12.997**

0.000

34.453

2

17.227

8.013**

0.006

自我效能

 

 

 

 

 

24.818

2

12.409

4.330*

0.034

自我效能*运动素质

 

 

 

 

 

15.537

4

3.884

1.355

0.350

残差

234.453

160

 

 

 

679.155

158

 

 

 

总计

15164.667

162

 

 

 

38527.056

162

 

 

 

注:N=162  *表示P<0.05   **表示P<0.01

   

   3.2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的相关分析

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的相关见表2:自我效能与体育技能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4, P<0.001);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01);并且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P<0.001)。

 

 

表2. 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的相关

 

自我效能

运动素质

体育技能水平

自我效能

 

 

运动素质

0.87**

 

体育技能水平

0.74**

0.81**

注:N=162  *表示P<0.01   **表示P<0.001

3.3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多重回归分析

表3的回归分析参数值表明:运动素质对自我效能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并且运动素质对自我效能的预测性很高(β=0.778);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均对体育技能水平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在预测体育技能水平时,运动素质的预测性(β=0.593)明显高于自我效能的预测性(β=0.316)。

 

表3.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体育技能水平的多重回归分析参数值

 

自我效能

体育技能水平

 

β

P

β

P

自我效能

 

 

0.316

0.0001

运动素质

0.778

0.0000

0.593

0.0000

 

    3.4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之间的路径模型

根据以上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即路径系数,建立以下路径模型:

                     0.593              (0.480)

 

         0.778

        (0.677)

 

            0.316

                 (0.234)

 

图1  自我效能、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的路径模型

 

 

    

从路径模型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和运动素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同时运动素质也通过影响自我效能而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预测的决定系数R2=0.714(P=0.0000),即自我效能、运动素质可以解释体育技能水平71.4%的变异。以自变量与体育技能水平的相关系数乘以自变量对体育技能水平的路径系数,即R*β作为自变量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决定系数,则运动素质可以解释48%的变异;自我效能可以解释23.4%的变异;又由于运动素质对自我效能预测的决定系数为0.677,那么运动素质可以间接地解释15.8%的体育技能水平变异,而剔除运动素质的作用,自我效能仅能够解释7.6%的体育技能水平的变异。

    4  讨论

    4.1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本研究证实,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水平存在显著影响(P<0.01);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水平存在显著影响(P<0.05);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素质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各个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自我效能的高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运动素质和自我效能分别对运动技能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在对运动技能水平影响上却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在自我效能不同水平上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在运动素质不同水平上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比如说,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都具备较高的运动素质,那么他们在同一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相同的;同理,运动素质差的学生和运动素质好的学生都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他们在同一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2运动素质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运动素质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对自我效能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建构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信息来源:作为能力指标的动作性掌握经验;通过能力传递及与他人成就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经验;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及其他类似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人们用于判断自己能力、力量和机能障碍脆弱性的身体和情绪状态,其中动作性掌握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8]。在体育教学情境中,能否很好的完成特定的运动技术是显而易见的,运动素质好的学生完成运动技术,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容易一些,能够从以往的成功中获得良好的动作性掌握经验,从而构建了较高的自我效能;对于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时,行为操作完成的情况就相对差一些,甚至不能完成,所习得的动作性掌握经验相对比较消极,进而使得自我效能的水平降低。同样,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在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会比较高,那么他练习的质量和次数就会提高,有助于他的各个项目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运动素质,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发展变化,增加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同时,适用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其运动素质的提高。

   4.3运动素质、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

运动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运动素质能够解释48%体育技能水平的变异。在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之间的关系上,无论是“木桶理论”还是“合金理论”,都认为运动素质是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不同的是 “木桶理论”强调的是运动素质要全面发展,如果哪一方面的运动素质达不到相应的要求,运动技能也就无法掌握; “合金理论”则强调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个体的运动素质不是简单叠加起来发挥作用,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所有的运动素质共同作用,相互补充,最终由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9]。对于运动素质好的学生,学习和练习体育技能自然就比较快,效果好。

当然,学生要获得更高的体育技能水平,良好的运动素质和较高的自我效能都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效能与体育技能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自我效能可以解释23.4%的变异,但如果剔除运动素质的间接影响,自我效能仅能够解释7.6%的体育技能水平的变异。在体育教学情境下,自我效能强的学生,对一些复杂的技术动作能有效地分析思考,努力和坚持的程度强,能面对挑战,在威胁性或困难性的技术动作学习和练习中焦虑水平低,从而获得学习和练习的进步。同时,运动素质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由于运动素质的间接影响,导致了学生的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有较高的回归效应。所以,剔除了运动素质通过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的间接影响,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变异的解释达到7.6%,与其他的研究相当[10]

   5  结论与建议

5.1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存在显著影响(P<0.01);自我效能对运动技能存在显著影响(P<0.05);自我效能与运动素质对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5.2运动素质、自我效能均与体育技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主要是受运动素质的影响,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7。

5.3运动素质、自我效能都对体育技能水平构成了显著的回归效应,运动素质可以解释48%的体育技能水平变异。自我效能能够解释23.4%的体育技能水平的变异,其中包含了运动素质的间接影响,剔除该因素后,自我效能对体育技能水平变异的解释程度为7.6%。

 

 

 

参考文献:

[1]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

[2]龙君伟,等.Bandura的效能预期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1999;(4): 346—349.

[3]Pintrich P.R, Schrauben B. Students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their cognitive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academic desks[C]. In. Schunk D.H. Meece J L eds. 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M].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 149-184.

[4]胡小岗.大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1):21-23.

[5]Albert Bandur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US: Worth Publishers, New York and Basingstoke,1997.3.

[6]Pajares F.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 (4): 543-578.

[7] 柴建设.再议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J]. 体育科研,2002;23(2):31-32.

[8]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3-114.

[9]黄伯香.运动能力的系统结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69-71.

[10]Pajares F.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 (4): 543-578.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