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 » 正文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1  浏览次数:16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集中了全党智慧,反映了人民意愿,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决定》站在增强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新时代加强文化制度建设, 用制度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与道路、理论、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我们的文化建设无论怎么推进,都不能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旗帜。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我们必须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我们必须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决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方向

文化有“体”和“魂”之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之“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所定、行无依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他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要使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循和价值追求,就要做好入心入脑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空洞说教、多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工作。这就需要多采用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深入、持久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检验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思想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都应该通过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段来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何种文艺样式、无论何种体裁、也无论什么题材,都应该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和根本精神。让人们在欣赏文艺和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是在文化领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决定》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文化精品,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关键所在。为此,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不断创作生产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又一关键。我国公共文化体系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针对这个最大实际,《决定》提出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强调“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制度层面的重大设计,必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舆论宣传是国之大事,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社会稳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任自流,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到舆论宣传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这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是赢得舆论斗争主动权,更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这是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和基本方针。

当前,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全媒体时代,要更加积极地发挥党的主流舆论的引领作用,提升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力,就必须抓住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决定》对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也作了周密部署,提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五、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决定》特别提到要“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这不仅是一种倡导,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证落实的硬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而不能靠低俗庸俗媚俗去赢得喝彩,换取所谓的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者:柳长青

责任编辑:韩新春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中心
点击排行